4011980/4011999

服务热线

0563—

详细内容

严防一氧化碳中毒,保护家人生命安全

时间:2024-01-16 16:42:03     

  近日,宣城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广大居民在烤火御寒的同时更要严防一氧化碳中毒!


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俗称煤气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什么情况下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1、火灾现场:火灾现场的一氧化碳浓度可能上升到10%,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2、一氧化碳泄漏:日常所用的煤炉、液化气出现泄漏,可以使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6%-30%,也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3、密闭环境使用一氧化碳设备:如果使用燃气热水器或取用煤炭取暖,由于环境相对密闭,煤炭或燃气燃烧不充分,密闭的环境中更容易造成一氧化碳浓度的急剧升高。


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症状?


  1、轻度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为10%~20%,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以及四肢无力等症状。

  2、中度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为30%~40%,可有轻度中毒的表现,还会伴有面色潮红、多汗、意识模糊、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减弱。

  3、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大于50%,患者可有意识障碍、昏迷、高热、四肢肌张力增高、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症状,甚至会引起死亡。

  4、其他症状: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还可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如呼吸急促、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等中毒性脑病症状;以及部分一氧化碳中毒后的患者还会出现迟发性脑病。


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1.安装于向外通风良好的地方。

  绝不能放置于卫生间或卧室。使用燃气热水器前,要检查安装热水器的房间的窗户或排气扇是否打开,通风是否良好。使用中,应开窗保持通风,洗浴时间切勿过长。

  2.防止燃气泄漏。

  燃气灶具连续打火未点燃时,应开窗通风,稍后再点火。使用中,人勿远离,严防溢锅将灶火浇灭。使用后、临睡前、外出时,要检查灶具开关和管道阀门是否关闭。

  3.尽量避免在家烧炭或使用燃气炉取暖。

  尤其不要在卧室烧炭取暖,这极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一定要在室内烧炭取暖时,要开启排风扇,且门窗留点空隙。不得在无强制通风条件的室内烧炭取暖。

  4.注意室内通风。

  使用木炭做燃料吃火锅、烧烤等时,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

  5.预防车内一氧化碳中毒。

  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停驶时,不要过久的开放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要经常打开车窗通风,感觉不适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空调车时若感到不适,应及时开窗通风。严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长途行车,开内循环,定期开窗通风。

  6.安装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器。

  尽可能在存在一氧化碳气体的生活场所安装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器,且每年定期检查或更换电池。

  7. 怀疑一氧化碳中毒时,立即就医。

  一旦感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且怀疑一氧化碳中毒时,立即就医。

  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立即打开门窗,保证空气流通;二是立即离开中毒环境;三是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四是及时呼叫120急救中心,将中毒者送医院救治。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紧急施救?


  1、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不要慌张,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把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场所;(中毒现场要迅速打开门窗,关掉火源、电源,因为一氧化碳是易燃气体,有火花容易引起爆炸)。

  2、使中毒者呼吸畅通,先解开衣领平躺,清理口鼻内的污物,拉出或压住舌头,保证呼吸道畅通。

  3、让中毒者仰卧,颈下垫高,使头后仰,口张开。

  4、救护者深呼吸一口气,对准被救者的口,用手捏住被救护者的鼻孔,进行吹气,停止后与被救护者的嘴分开并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物,每分钟吹气次数为16-18次。

  5、气吹入后,如果被救护者的胸廓略有隆起,则为成功,如果没有反应,则应检查救护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或者吹气是不否得当等(进行人工呼吸,同时拨打120)。

91111威尼斯人

服务热线:0563-4011999(24小时值班电话),0563-4011980(周一至周五8:00-17:00,周六8:00-11:30)

地 址:宁国市怀安大道59号

备 案 号:皖ICP备19002709号-1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